疫情前,每年的香港巴塞尔艺术展(Art Basel Hong Kong)以及周边各大精彩活动可谓是汇聚东西方艺术界奇才、精英、藏家、热血打工人和各路文化界混混的好场子! 疫情三年来,从前充满活力的香港消沉了不少、丧气十足,下周香港巴塞尔艺术周隆重回归,多少这几年隔海相望、只能靠微信沟通的“老友”将再度团聚,谁谁谁飞黄腾达了,谁谁谁销声匿迹一阵又重现江湖了,光是想想就令人兴奋,似乎连画廊带了什么作品来参展都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不不不,画廊带了啥还是非常重要的!毕竟这三年受旅行限制,有些单纯靠看PDF买卖作品的内地藏家和业内工作者们,终于能亲临现场、看到关注已久的艺术家们的作品实物了,艺术品的aura(气质)和卖相一样重要!人与人气场不合时还得碍于面子强挤笑颜、勉强社交,艺术品若气质不爱,就大可直言不爱。尽管置身在同一个圈子里直言很难,但流言却可以很盛。另外,通过西方画廊呈现的展会与周边项目能让人迅速品出他们对香港的重视程度。特别是在过去一年里总被“唱衰”的香港也时常被拿来和兴起的首尔做比较,国际大中型画廊能给香港巴塞尔带来多少硬货 VS.能给首尔弗里兹带去多少囤货,高下之间“亚洲艺术市场重心”的地位不就马上见分晓了么!
下周的香港巴塞尔将会是东方和西方这一对儿对彼此如此好奇却又因旅行限制始终隔层纱看对方的“挚友”真正好好了解对方的时候。像我这样在海外三年了、对香港和国内艺术产业发展如何、 别人口中抱怨的内地市场乌烟瘴气是何等混沌、欣欣向荣是如何繁荣都没概念的,光是想着能抓住机会实地观察就已经很兴奋了。兴奋的同时又有些担忧,连在别人眼里一直是“社牛”的我心里都燃起了一点“社恐”之慌。旧友得以团聚必然是会比首尔、新加坡、伦敦、巴黎的艺术周都热闹的,还有从未见过面的网友,以及其它大大小小需要完成的任务等等。
应接不暇的展览开幕、酒会、晚宴让 “社牛”们兴奋不已,而“社恐”们就只想好好地看展,至于表面“社牛” 实则“社恐”的我,大概只能凭过去积累到的一些经验来分享“社牛”和“社恐”们该如何各自过好这精彩的一周了!
建议“社牛”们最好在Art Basel 博览会开幕前提前几天到香港,开幕式的热闹一定是要凑的,17号起中环一带的各大画廊和机构开幕酒会就陆续开始了!在艺术界, 可以play hard to get, 但是being fashionable late 可不那么适用!中环必打卡的毕打行(Pedder Building) 和H Queens 的各大展览如下,“社牛”留意看好阔号里备注的酒会时间日期!欧洲那头,开幕时间都是6-8pm, 但我听说香港这头不太一样,有的2-7pm, 有的5-7pm, 有的5-9pm, 建议大家上各大画廊微信公众号查查 ,“社恐”就尽量避免在傍晚人群高峰时出没吧!
H Queens:
白石画廊(Whitestone Gallery)
江上越x JY (17th)
豪瑟沃斯(Hauser & Wirth)
Rashid Johnson (20th)
卓纳(David Zwirner)
Rirkrit Tiravanija(20th)
佩斯(Pace Gallery)
张晓刚(21st)
高古轩(Gagosian)
Katharina Grosse (21st)
唐人(Tang Contemporary Art)
Jigger Cruz (20th)
哎,看了一眼展览名单,发现都是业内工作者和国际藏家们熟悉的名字,“大牌”好卖, 毕竟之前有人、媒体、机构和“带货藏家”以艺术界特有的推广模式做过广告了嘛。 不过我忽略了,好多艺术家都是在亚洲/中国的首展! 可能是因为我长驻欧洲,反倒觉得唐人带来的菲律宾艺术家Jigger Cruz 蛮有新鲜感,不知他会否成为这次来港西方藏家的“异域新欢”。( 我曾在年初写的关于新加坡艺术周的文章中说过: “每次艺博会都是藏家们相遇‘旧爱’和挖掘‘新欢’的好场子!”)
必打卡的毕打行那头展览如下:
Pearl Lam::Cynthia Polsky (20th)
LVH ART :由Lawrence van Hagen策展,在香港的第三个“What’s Up“ 展览展出的是当下艺术市场流行趋势中最盛的抽象女性艺术家群展 “Women in Abstraction ”(20th)
如果选全球赶场最有效的艺术之都,香港应该会名列第一,地方虽小,但到了艺博会这种活动应接不暇的时刻,小而密就变成了优点,离H Queens &和毕打行步行5分钟距离内的中环还有:
厉蔚阁(LDGR):
Francesco Clemente(20th)
白立方(White Cube):
Tunji Adeniyi-Jones (21st)
维尔潘 (Villepin):群展L’éternité(22nd)
季丰轩(Kwai Fung Hin):请来了客座策展人Claudia Cheng 策展群展 “Lightness of Being ”(17th)。 其中的一位女性艺术家Aigana Gali, 我在疫情期间自己家里做的沙龙展也展过她的作品。
在红人们纷纷涌至中环蓝筹大画廊看自己可能买不起的大艺术家作品时,对收藏新晋年轻艺术家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安兰街的Haus of Contemporary 看看,这是一个六层高的创意中心,新空间为各行各业的人呈现——力捧艺术的多样性!那里正在展出Seefood Room 画廊和来自英国的艺术平台AucArt 合办的群展“Latent Dreaming”,有许多新晋艺术家的作品。
Btw, 18号中午我会作为嘉宾在Soho House 与AucArt 的创始人Natasha Arselan、Seefood Room 的创始人Samson Ko、Gallery Ascend 的Matt Chung 一起做午餐研讨会,探讨为什么和如何收藏具有上升潜力的艺术家。这是一个给Soho House 会员准备的专属活动,有兴趣的朋友倒是可以小窗私信我。
爱看展的朋友千万别漏掉黄竹坑,伴随着更加多元化的时尚生活形态逐渐在港岛南区成型,黄竹坑已然成为了新晋当代艺术的汇聚之地: 唐人(Tang Contemporary)开设了新空间,将展出群展“ Mille Cortex” 、德萨(de Sarthe)画廊展出王加加个展、维伍德(Axel Vervroodt)推出金守子(Kimsooja )的个展、Mou Projects呈现李钰淇个展,刺点画廊(Blindspot )刺点画廊展出王拓的个展等等。它们集体在18号开幕, 且时间基本上是2-7pm, “社恐”可回避这个时间段。
艺博会的乐趣在于赶场,招呼总是要打的,艺术界虽然很多人相互看不上, 但是建立友谊、互相支持、拥抱取暖是非常重要的!当你自己举办活动时,看看谁会来捧场就能得知平时好好做人、积累人缘的重要性了!简言之,“社牛”们可以在18-21号这几天在画廊开幕时间出没,不为看画也为看人,一定会有所收获,届时你一定会拓展到新的“关系网”,虽然短期内未必有啥大用——我在艺术界混了好几年,才以龟速领悟出与其到处握手,不如深凿作品, 不论是自己的创作、还是代理他人的创作。 在艺术界,拿住的货好往往比销售们的社交能力与抓客的活好更加重要!
Anyways,“社恐”们,画展信息请通过各大画廊的官方微信来做功课,“社牛”们,预展酒会之后有啥after parties请联络业内的友人获得邀请和更多信息。 Art SG 期间,我和X美术馆的创始人黄勖夫(Michael Xufu Huang) 做了个小视频, 聊“如何在艺术界有效社交”, 刚出道的“社牛”们快去follow 我们的小红书。
8-8:30pm多一般是画廊开始做晚宴的时间, 香港这次这么热闹,没晚宴邀请的也可以和朋友们聚餐,没朋友都没关系,香港的外卖都好吃!酒量还不错的“社恐”和豪饮后也不会办傻事儿的“社牛”9:30-10pm以后可以前往各类 party了。今年的parties 仍然那么多啊,K11、Outland、M+、LACMA、Art Basel, 还有各家画廊的…… “社牛”们, 把自己Instagram不正经的照片都先删一删。 这个年头,老派的西方艺术从业者们还在用名片,但渐渐也开始互关Instagram了,Instagram 在艺术界看来就像是咱们的微信一样,也类似LinkedIn, 交换了Ins,对方在业内的人脉和行业地位也就一目了然。
近些年,尖沙嘴那头渐渐成为了新的文化聚集地,2022年向公众开放了香港故宫博物馆、M+也在2021年隆重开幕,正在呈现超级网红大展:“Yayoi Kusama:1945 to Now”,在全球各地看了不少Kusama的展览,说实话好多都是在赚网红流量,实质上内容层面很是敷衍,而M+的这个展质量是真的不错!
就在M+旁边,香港巴塞尔期间将隆重开幕的是香港富艺斯拍卖行的新总部。为了庆祝新空间开幕,“社牛” 们可以去20号晚“invitation only”的After Party, “社恐”也一定要去看看拍卖的预展。这次,有个明星拍品是草间弥生的南瓜,估价在40,000,000—50,000,000港元,为何草间的南瓜可以卖那么贵,而你我只能看艺术的正史、野史来八卦吃瓜,以上问题欢迎关注我的小红书,因为下周我还会发一条专门回答这个问题的小视频!(我的小红书名字叫: Luning陆宁)
旁边Victoria Dockside的K11 Musea 风头正劲,去年12月郑志刚(Adrian Cheng)风风光光地举办了一场明星与社交名流、还有新晋网红云集的K11 Night,是绝对的年度盛事,高调宣称“Hong Kong is back!” 。现在看他说的的确是一点儿没错。 那场活动我去了,在FT中文网上写了篇文章,感慨他实在太懂营销。进入展厅看展前,有5台不同点位的照相机给来宾们拍美照,人人都开开心心地发社媒,hashtag#K11,明星流量与社媒流量双向加持,想不声名远扬都难。
这不,懂得如何leverage 名气与流量的Adrian Cheng 这次找来了知名的艺术经纪人和策展人 Jeffrey Deitch(他当年一手创建了Citi Bank的艺术金融部门, 还曾是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Los Angeles的总监), 带来了中国的首个街头及涂鸦艺术的重量级展览“City As Studio”。西方艺术界对街头艺术啥的, 没国内人那么感冒, 他们对展览的兴趣, 更会是冲着Jeffrey Deitch 的名气去的。 策展人这个职业, 虽然难做, 但在业内就是有话语权, 可在这个明星都做策展人的年代,没人脉、没流量、没多年经验的“策展人”, 能做下去很难。 另外,K11 Musea 里还展出了英国艺术家Phyllida Barlow 在2017年威尼斯双年展呈现的作品《无题:大建筑;装饰球》 ,Barlow 前两天不幸去世了。生命有尽头,而创造出的legacy 却不会,成功艺术家是被上天多么眷顾的人。 Oh btw,K11 Atelier 还开了贝浩登(Perrotin)的新空间,即将推出Katherina Olschbaur个展。
如果你准备在香港巴塞尔艺术展的VIP日去挤场子,我个人建议一定要做好防护,毕竟内地甲流还挺厉害的,到时必然是人山人海,估计想好好看画会很难。
其实,全球各地的艺术博览会走多了就不难发现,我自己还蛮喜欢去巴塞尔或弗里兹这类大牌展会之外的“小众”展会的,一是因为在这类展会上更好挖掘新的艺术家,二是这种地方少见熟人。在人人都要争着在VIP Preview 日“抢先”逛展(但却是“滞后”看作品,毕竟画廊早把作品清单在展会前就发给藏家与业内熟人预览了),“VIP”也无法享受彼时的各项待遇,反倒会因为自己比公众日看展的观众们排了更久的队而向主办方吐槽抱怨。我发现在公共日、甚至是展会最后一天起早去看展反倒更爽——反正,好货在开幕前都已经被分配或征集兴趣得差不多了,该买的已买,该卖的已卖,选公众日看展,少了与熟人们的寒暄,可以安安静静地挖一下未知的艺术家,也能和画廊从业者们好好聊天,这种逛博览会的策略更适合“社恐”。
可常年绕着地球飞、奔展会赶场子的那些行业工作者们也心知肚明,这里的好多“社牛”不过是被逼着“挤奶”的,博览会一周的赶展、交易与社交下来,大家都巴不得自己能变身为“回归田园的奶牛”。其实巴塞尔、弗里兹这种展会,真应该赶紧和全球那些“远离尘嚣”的养生酒店多搞搞合作,大概才是密集社交的藏家与艺术界工作者们真正需要的!
面对着满满当当的行程和肩负的任务,还有因为疫情三年未见的国内老友们说的令人快要泪奔的“香港见”,我心想为什么高级的熬夜救星面膜或遮黑眼圈的粉底液这些产品的品牌们不借着香港巴塞尔的风头多找找小红书文艺博主、甚至社媒上粉丝多点儿的艺术从业者们做些软广,毕竟关注艺术内容的艺术爱好者和藏家们可都是他们目标的高端人群啊!
PS:本周我将尽量在12点前上床入睡,若1点钟你在某派对上撞见了我,我会主动罚酒~~~不是因为酒量好的我千杯不倒, 而是我真的很想见到你~~~
See you in Hong Kong !
Luning
Xoxo
-The End-
文字: Lu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