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是在欧洲人“集体度假”的八月,可能很难在后疫情时代全球文化盛事都恢复正常的平日约到以酒店为家、生活在聚光灯下的“空中飞人”西蒙·德·普里(Simon de Pury)。就在我来到Simon 女朋友位于南法圣特罗佩(Saint Tropez)的家中拜访他的前一天,他才刚于48小时内往返伦敦参加了一场婚礼,而几天后他又去参加了在威尼斯举办的时装大秀。
Simon de Pury是文化界的传奇,许多杂志编辑在撰写人物专题的时候,总喜欢从这个人身上甄选出高光亮点来总结出一个吸睛的标题,然而Simon的经历实在太过丰富——从旧时代的权贵世界到多元文化日益破圈融合的当下, 想要用一两句话来介绍他着实有难度。
Simon de Pury 在2016年出版的自传中文译本名为《苏富比超级拍卖师》,用这个名号来形容Simon并不准确,遮掩了他如电影般精彩的高光人生经历。苏富比欧洲区主席的身份不过是他传奇艺术人生的一撇。
了解西方拍卖界的人可能对他的姓氏“de Pury”感到熟悉,它正是以推动当代文化而闻名的富艺斯(Phillips)拍卖行在2008年被俄罗斯Mercury 集团收购前的前身“Phillips de Pury”中的“de Pury”。Simon 执掌Phillips期间,将这一老牌拍卖行打造成了走在当代文化前沿的品味创造者。(1999年LVMH Moet Hennessy 集团的伯纳德·阿诺收购了成立于1796年的英国老牌拍卖行Phillips 后不久与Simon de Pury 和丹妮艾拉·卢森博格(Daniella Luxembourg) 共创的独立艺术经纪公司合并,拍卖行改名为Phillips de Pury。)
在西方,Simon被称为“拍卖界的米克·贾格”,这不仅是因为音乐是Simon艺术之外的另一大热情所在,更是因为Simon独树一帜的拍卖风格令人印象深刻,凡是亲历过Simon主持的拍卖活动的人,都一定会折服于他在拍台上绽放的感染力和强大气场。
艺术界之外的人,也会在每年Simon为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主持的众星云集的慈善募捐会和去年Netflix的热播剧《Emily in Paris》中感受客串出镜的Simon de Pury一份特别的舞台魅力。
不断打破高雅与流行的界限,并走在文化最前沿是一直以来Simon de Pury的行事做派, 他说自己的梦想是将不同形式的文化界限溶解。在执掌苏富比欧洲期间,Simon曾在前苏联组织过一场拍卖,将当时一批封锁于国内、与西方艺术世界脱节的苏联艺术家推给了海外的藏家。早在时尚与艺术跨界尚未如今日这般如火如荼景象之前, Simon就是早期的跨界推动者。在富艺斯期间, 他推动了许多新颖的拍卖,包括2011年在香港的二手Swatch腕表拍卖,并最早在拍卖预展酒会上引进现场DJ,一改拍卖行给人的古老沉闷的印象。
在离开富艺斯拍卖行后,Simon继续做独立的艺术经纪人,他近期推出的“de Pury presents ”项目,专门做新潮有趣的跨界项目、推广有才华的年轻艺术家。他表示自己对任何形式、层次的文化都不带偏见,不论是“高雅”还是“低俗”,任何品类都会有其振奋人心的地方。他也坚信文化的普世性,就像每个人对音乐都有一定的鉴赏力,如今艺术也在触动更广泛的大众群里,这是艺术世界有趣的地方,它让人每天都感到学无止境。
如今,艺术世界正在变得更多元化,越来越多不同种族、国籍的“玩家”纷纷入场,“新钱”的活跃度也影响着艺术市场的格局。然而在上世纪50-70年代,专注于艺术收藏的仅是世界上极少的一部分人,他们是在跨国旅行尚未普及就能够享乘私人飞机四处奔走的“名利权贵”阶层。
Simon曾在自传中评论:自己的工作与其说是艺术顾问,更像周旋在全球顶流之间的社交人士。在他那串非富即贵的客户名单中,个人收藏在历史上留下重要一笔的当属德匈企业家、收藏家海因里希·蒂森(Heinrich Thyssen)男爵。在男爵去世前,全世界的政要都垂涎他的藏品,望将其收购为国家宝藏。当时查尔斯王子和撒切尔夫人都曾飞往至男爵居住的瑞士Lugano与其谈判。最后在男爵去世后,其收藏因其最后一任太太是西班牙人的缘故而被马德里的国家美术馆收藏,后改名现在的蒂森博纳米萨(Thyssen Bornemisza)美术馆。
Simon作为男爵的艺术顾问和策展人,在全世界范围内穿梭、游走在达官政要、社会名流之间去“运作”男爵收于世界各地豪宅中的包括古典大师和战后艺术在内的重要收藏。他最引以为豪的是曾参与过美国前总统夫人杰奎琳·肯尼迪提出的外交项目——“使馆中的艺术”,将男爵的部分藏品租借给了美国在全世界各地的领事馆。1985年,里根与戈尔巴乔夫在日内瓦举行第二次关于结束冷战的谈判时,“使馆中的艺术”的负责人曾找到Simon,共同为谈判室配置一幅可以促进和平气氛的油画,进一步发挥艺术作为外交筹码的潜能。
经手价值亿万的艺术品交易,交际全球最顶级人群,阅历丰富的Simon接触过太多比普通人有趣、活出、或是推动了时代精神的传奇人士。我很好奇在Simon看来什么样的人格才可谓“卓越”,时代的弄潮儿又有哪些共同特征?对此,他回答各个领域的杰出人士都往往是最谦逊的,而这些人另一共同之处就是他们都富有激情。
Simon说许多功成名就的人懂得怀揣激情可赋予人超凡卓群的能量,当然“运气”也是这其中不可忽略的一大要素,只有少部分人可以掌舵自己的命运、并在自己所在的领域得到获取成就的运气,因此这些人往往也需要有回馈社会的责任感。特别是在奢侈品、时尚、艺术这些并非生活必须品的领域,融入慈善元素就变得尤为重要。
在Simon的职业生涯中,曾主持过无数场慈善拍卖,包括最初由伊丽莎白·泰勒和奥黛丽·赫本联合启动的艾滋病研究基金会amfAR晚宴,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致力于环境问题的慈善募捐晚宴、埃尔顿·约翰基金会的慈善晚宴等等。Simon向我透露,和艺术领域相比,慈善行业接纳高科技手段的速度更慢(如线上视讯平台等),于是受疫情影响大型慈善机构因无法筹办大型晚宴而遇到诸多筹款难点。2019年,他一共主持了36场晚宴,而2020年全球范围内只做了4场。许多国家推出了鼓励富人回馈社会的政策,诸如税收减免等, 然而在Simon看来比制定激励政策更重要的是宣传慈善理念,让富人们视捐款与慈善不仅是合理的避税方式,而是发展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
阅尽世间“名利权贵”的Simon早已看透“虚荣”。我问他:“人们说权利是春药,通过收藏艺术达到的圈层融入和虚荣心满足对人也会有仿佛食了春药般的妙效。可若有人金钱名利皆已获得,那么什么才是更加强劲的春药呢?“对此,Simon认为深刻的文化感悟和缔造才是满足个人虚荣心最好的方式——永垂青史的成就和遗产都是通过文化的形式流传的:从古埃及金字塔到古根海姆美术馆,文化创造“不朽”的例子比比皆是,而最高级别的虚荣就是对“不朽“的渴望。任何名流权贵,不论再怎么富可敌国,若没有创造出文化遗产,在历史上只不过沧海一粟,只有文化传承才能创造持久的遗产和全球影响力。所以,许多文化项目都是创始人的“虚荣项目”。
置身当今文化核心位置的Simon觉得每个人内心都有驱动其前进的“引擎”——“对有些人来说是金钱,对另一些人来说是名利地位,而自始至终,我生活的驱动力是我想要有一个有趣的、充满刺激的人生,是好奇心在驱动那个引擎,而乐趣是永远鼓舞人心的动力。”乐趣有时存在于最简单、却最贴近人性本质的时刻中——Simon记得60岁生日的时候,他曾举办过一场奢华派对,邀请来最好的乐队、最顶级的餐饮、挥洒了无数瓶昂贵的香槟, 然而当他回忆起那天,给他和其他嘉宾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还是自己四个已成年的孩子追忆和父亲生活中点滴细节的那场演讲。最终赢得人心并能够占据人记忆很久的是那些与金钱无关的、回归人性的时刻。
Simon最大的乐趣仍然来自他的事业。在职业早期,巴塞尔艺术展的创始人之一、收藏家贝耶勒(Ernst Beyeler )曾问他对艺术的喜爱更偏向肉体感官的享受,还是学术知识的挖掘,他不加思索地回答是前者。Beyeler听后告诉Simon应该去做一个艺术经纪。多年以后,我在功成名就的Simon面前再次问道了这个问题。Simon还是毫不犹豫地选了前者—— 在他看来,出色的艺术作品一定要能够和他产生某种化学作用、激起他情感上的反应、让他心跳加速,而那种最初的冲动一定是出自肉体感官,而不是通过理论研究去获得的。作为一名独立的艺术经纪,Simon 最大的乐趣是分享激情,他从来不会将自己的品味强加于人,而是尝试去发现客人与众不同的性格特点,再从对方的品味中挖掘潜在的、可以让他们的藏品增长价值的可能。热情的分享也会激发出客人的情感,每当Simon激发出一个对收藏艺术只抱有投资心态的客人对艺术的情感时,他就会感受到巨大的乐趣。
继续艺术品交易和推广具有才华的年轻艺术家并不是Simon唯二的目标。他一直对生活抱有感恩之心,却不满足——“你不能完全对现状满意,若是如此,你身体里的动能就不工作了。你永远都需要去挖掘内核的东西,去达到目标,而且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目标。” 他还说即使自己已经是一个“老人”,可心中仍然有许多梦想,甚至是更多想去实现的目标,“当你年岁已高,意识到人生的旅途越将接近终点的时候,就更能理解,怀揣一份梦想是毕生所需。”最后他还与我分享了一句出自一位过世的指挥家的话,他将此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直到去世的那一刻都保持着年轻的心态至关重要,而那一刻越晚到来越好。(It’s important to die ‘young’, but as late as possible.)” Simon 向我透露许多他见过的最“年轻”的人都是实际年岁已高的人,他们永远对所做的事充满激情,并带着开放的心态迎接生命中的一场场“相遇”:“如果你在精神上永葆年轻的能力,就不会错过人生中许多有趣的瞬间。” Simon 如是说。
-the end-